来源:郑飞医院
生理性因素
主要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相关。在青春期前,女性雌激素水平较低,鳞柱交界区会向宫颈管内突出,使得宫颈表面看似“糜烂” ;进入青春期后,在雌激素作用下,鳞柱交界区向宫颈表面移动,宫颈外观变得光滑;绝经后,雌激素水平下降,鳞柱交界区又会向宫颈管内退缩,宫颈表面再次呈现类似“糜烂”的改变。另外,在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期间,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,也可能导致宫颈柱状上皮外移,出现生理性糜烂样改变,一般无需特殊治疗,定期观察即可。
病理性因素
• 炎症刺激:长期存在的阴道炎、宫颈炎等,可引发宫颈组织充血、水肿,导致上皮脱落,进而形成病理性的宫颈糜烂样改变,常伴随白带增多、接触性出血等症状,需要进行抗炎治疗。此外,急性宫颈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,转变为慢性宫颈炎后,也可能引发宫颈糜烂。
• 病原体感染:多种病原体如人乳头瘤病毒(HPV)、淋球菌、衣原体、滴虫、支原体等感染宫颈,都可能引起宫颈上皮病变,导致宫颈糜烂。例如,HPV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炎症和黏膜损伤,使宫颈上皮出现异常增生和退变 。这类感染性糜烂需通过病原体检测确诊,然后针对性地使用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。
• 机械性损伤:频繁人工流产、分娩时宫颈受到牵拉撕裂、性生活过于剧烈等,都可能造成宫颈组织损伤。在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,可能出现上皮异常增生,进而引发宫颈糜烂。建议避免重复宫腔操作,注意性生活卫生。
• 内分泌紊乱:如果本身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卵巢囊肿等疾病,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,使雌激素分泌过多,进而诱发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。
• 免疫功能下降:长期熬夜、压力过大,或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时,宫颈局部抵抗力降低,容易发生反复感染,从而增加宫颈糜烂的发生风险。可通过调整作息规律等方式改善,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。
• 清洁过度:部分女性为保持私处清洁,频繁使用高浓度的洗液清洗阴道,这会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,导致病菌滋生,进而引发宫颈糜烂。
• 遗传因素:部分女性存在宫颈上皮细胞修复能力较弱的遗传倾向,受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形成糜烂面,这类人群需加强宫颈癌筛查,每1 - 2年进行TCT和HPV联合检测。
此外,过早开始性生活、性生活过于频繁、性伴侣过多、长期使用避孕套、使用带香精的洗液、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,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宫颈糜烂的发生几率。宫颈糜烂本身多不是疾病,但如果伴随阴道分泌物异常、接触性出血等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,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宫颈病变。